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_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

    正文概述    2025-06-01 10:52:19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螳螂捕蝉文言文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临时工劳动合同需要缴纳社保吗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云美范文,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云美范文 »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_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