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知识点_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正文概述    2025-04-20 20:52:15  

    (精选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工程承包安装合同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问题:

    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

    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

    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篇7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1、2、3、4、5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医院实习证明怎么开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习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篇9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知道;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高矮方法;知道物体的高矮是相对的。

    通过猜想、验证、下结论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物体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在比较。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厉害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活动二: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比较后板书:高矮」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又是谁高谁矮呢?

    活动三:游戏

    指名两个身高相差不多的学生,让学生猜一猜谁高谁矮。有什么方法知道谁猜到了?

    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比一比。「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②用尺子量一量。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墙边站直,在墙上划一划。

    通过验证谁猜对了?

    开讲激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柯南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比较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较?让学生明白比较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学会比较的方法后,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

    活动四:如何比一组学生的高矮?

    选一组学生上来比高矮,由高到矮排成一列,然后说出谁,谁最矮。

    选中间的某一位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这位学生比谁高,又比谁矮。

    活动五:做一做

    第16页的第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活动六:练一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独立解题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

    活动七:总结全课

    活动八:下课

    每个小组从矮到高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说一句话「如我在小组中,我比某某高,我比某某矮」,再离开教室。

    让同组的同学互相比较高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激励人人成功。

    篇10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秒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

    (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 )个数,有( )根针,比较短的针叫( )针,比较长的针叫( )针,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60分=( )时 60秒=( )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预习要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

    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2)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3、探索算法

    (1)估一估

    (2)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3)交流算法

    提问: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变成同分母?

    (4)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4、即时练习

    3/4+5/8

    9/10-1/6

    5、归纳算法

    提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课件出示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课本试一试

    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2、数学小医生

    3、算一算

    2/3+1/8

    3/4-1/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减)。

    2、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应该注意的事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云美范文,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云美范文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知识点_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